【新华日报电子报8月14日】“当我们几人在搜救艇上时,大家都没有说话,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守望相助。”河海大学学生谢域海在暑期实践中加入了洪涝灾害救援队伍。在这个过程中,他更加理解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这个暑期,江苏高校的众多学子纷纷投身暑期社会实践。走进乡村助农支教,在城市各处做调查研究,参加学科类竞赛实践……他们扎实践行“知行合一”,为今后更宽阔的人生打下基础。
走进现实,感触社会“大课堂”
谢域海是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学生,每年暑假他都会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救援协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他今年组建团队,带着8名同学一起回到重庆学习应急救援技能。除了技能培训外,他们还积极帮助中暑和不慎落水的游客。7月28日清晨,当得知重庆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后,他们加入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救援协会,为灾区群众运送物资以及转运受困人员。
“我们已靠岸,救起2人。”7月28日当天,谢域海和该协会成员王青松将两名被困人员安全送往岸上后,赶紧向指挥部汇报情况。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们又将冲锋艇掉头,去营救另外一个人。这场救援经历让谢域海终生难忘。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让青年学子们更好地感受当代人的使命。“我们希望在行走中探寻‘红色密码’,所以在放暑假之前就已经做好策划,要到革命老区看一看。”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邮”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朱泓潞说。此前,他们曾学习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等书籍,当真正来到梁家河村,书中所描述的人、事、物、景逐一真实地呈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感受到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也更加明白作为青年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从书本走进现实,从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暑期实践是大学生们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只有全面接触社会,沉浸式体验和感知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才能从中得到成长。”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沈召前表示。
深“研”细“问”,助力乡村振兴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带着专业课题前往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产业,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更能够解决一些真问题。
下棉田、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做直播……7月,江南大学“鼋梦丝路”纺织援疆团的7名师生奔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田里机械化程度怎么样?”“一个人可以管理多少亩棉田?”“棉农‘智能管家’平台可以做一些升级,我们留个联系方式,这是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业,从不同角度进行调研。
他们一方面感受到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给棉花种植产业带来的改变,也为很多棉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感到遗憾。为此,他们打造了一场直播带货,并开设网络营销培训班,让新农人掌握智能手机、直播带货等更多“新农具”和“新农活”。
在南通市果然香家庭农场的百亩梨园中,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师生团队正冒着酷暑对梨树和土壤全方位“体检”。今年暑期实践,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调研地点依旧在梨园内。在该校环境学院研究生王圣杰看来:“学农的学生,总是要扎根土地,我们的实践学习既能够增强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可以让果农真正掌握增产致富‘金钥匙’。”
暑期支教是很多高校学子都会选择的一种暑期实践方式。00后支教老师们走进乡村,不仅是一种爱心与奉献的传承,也给支教课程带来新变化。
贵州正安县流渡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兴奋的孩子们正在雨中围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水火箭”。随着南京理工大学“常青藤支教队”支教老师胡安圆一声“点火”,火箭升上高空,孩子们都开心大笑起来。这一幕,被央视新闻在网上直播报道后,平台总观看量超356万,获百万点赞。
“2013年开始,南理工的大学生们每年都会来我们这里。”流渡镇中心小学校长刘小东说,大学生们带来的趣味科学实验,点燃了山里孩子的科学热情,更种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花开半夏,青春助航”乡村教育振兴调研团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路童行”支教队的13位同学走进陕西省紫阳县瓦庙镇中心学校,此次,他们是有备而来。“我们在之前就已经注意到小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所以带来‘情绪杂货铺——做情绪的小主人’主题心理课程。”南京邮电大学调研团成员赵奕告诉记者,他们为同学带去一系列心理课,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走出消极情绪的办法。
实践出真知,过程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推动社会实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积极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
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学子们毕业后走向社会的一次提前演练。重要的不只是结果,还有中间的过程和如何保持常态性实践学习。
从如何策划到调研的开展,如何让社会实践不止步于纸上谈兵,让同学们真正有所学有所获,很多高校的暑期实践从策划之时就开始“下功夫”。江南大学天博 体育全站app官网入口党委副书记孔丽丹告诉记者,很多低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老师们提前对同学们的社会实践策划思路摸底调查并给予指导,让社会实践更有针对性、差异性和普适性。不仅如此,学校还成立了物联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暑期实践为契机搭建实践育人平台,邀请企业入驻,加强校地合作与产教融合。
“从一块不起眼的泥巴,到一把精致的紫砂茶壶。这次拜访大师,才知道我们还要学的有太多了……”这个暑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的8名大二同学参加完暑期社会实践后深有感触。这也符合他们带队老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分团委书记詹弘的初衷。詹弘将此次社会实践形容成“别有用心”:“有时行业内人士的几句点拨或者真情实感的抒发,对同学们的影响比课堂上老师的形容起到的效果都要好。”
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是重要环节。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沈建华告诉记者,在南邮,工科类学生的实践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对于一些参加竞赛实践的同学,甚至可以将这一部分实践的学分替代普通的课时学分。
同样,作为实践主体的同学们也享受着这一过程。“课堂上老师是主讲人,到了实践环节才是我们的主场。比如我们在组装机器人时会发现,线路的设计、程序预演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最后机器人‘不听话’呢,检查发现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线路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的团队协作、奇思妙想、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是一笔宝贵财富。”刚参加完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人工智能应用类全国决赛的扬州大学大四学生饶博森告诉记者。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228689&layountIndex=3&date=20230814&siteID=2&id=1